【节气话廉】
夏意未尽,秋已至,窗外的蝉儿还在鸣唱夏歌,清晨的朦胧中已多了稍许凉意。立秋在一定程度上寓意着新的开始,但一开始的“秋”并不会马上展现其本质,冷热交替中也总会难寻规律,如不加以关注,极易引起干燥、寒邪入身。一叶知秋,见微知著,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同样也需要这种“一叶知秋”的洞察能力,从被动“遇见”转向主动“预见”,对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,做到眼明心亮、合理应对,心不染尘埃,清风自然来。
最好的准备就是“时刻准备着”。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,明确风险在哪里、隐患是什么,是为了更好地对症下药、补齐短板。大量的事实表明,腐败问题在那些监督管理薄弱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发生,越是缺乏防线的人最终遭受的损失就会越大。“知秋”之人凭“一叶”的敏感洞察气候变化,清廉之人会凭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辨别实情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和清醒头脑,面对不确定因素,要多核实几遍;面对不合常规情况,要多调查几次。“时刻准备着”不是为了期盼有问题,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减少“未知”、筑牢防线,时刻绷紧思想弦,备足“工具箱”,不要总做亡羊补牢的“后知者”,平时就应注意掐苗头、排隐患。
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意识到风险。当前,我们正处于爬坡过坎、负重奋进的关键时期,各种不确定和诱惑考验显著增多。越是形势复杂、任务繁重,越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的风险状态,将纪律规矩根植在心中,形成高度行为自觉。俗语常说,麻绳断在最细处,千里长堤溃于蚁穴。要谨防各类“花式围猎”手段,高度警惕在一些“小恩小惠”“交朋友”等的情境下被打开“突破口”,要始终心存敬畏、心中有纪、心中有规,自觉增强责任感、使命感,把风清气正的从业作风贯穿至推进发展的各领域、全过程,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应变能力。
最有益的思维就是打破惯性思维。干事创业不会有“统一模板”,应对问题时也不会有“拿来即用”的经验,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提升前置工作主动性,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,立足可能出现的情形,做好最充分的准备,争取最理想的效果。要培养一叶知秋、小中见大、“微”中见“著”的能力,善于精准把握各种问题隐患产生的根源,抓早抓小抓关键,为“对症下药”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,为护航高质量发展贡献清风力量。
秋将至,立秋话廉是为“清风之志”;行则至,知秋明志当作两袖清风之人!
【读懂立秋】
立秋,是“二十四节气”之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起始。立秋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,也意味着降水、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。
立秋与立春、立夏、立冬并称“四立”,也是古时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民间在这天也流行多种立秋习俗。比如啃秋瓜,在南方有“立秋啃秋瓜”的习俗,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,以防秋燥,久之形成习俗。民国时期出版的《首都志》记载:“立秋前一日,食西瓜,谓之啃秋。”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。
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,体重减轻叫“苦夏”。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,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。瘦了当然需要“补”,补的办法就是“贴秋膘”。晒秋,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,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,在生活在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、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。